科普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开放服务 > 科普活动 > 正文

种植牙也会“发炎”?——聊聊种植体周炎的那些事儿

发布日期:2025-10-13    作者:     来源:     点击:

“种植牙是钛合金做的,又不会蛀,还用管它吗?”在诊室里,这类疑问每天都能听到。答案是肯定的:种植牙的确不怕虫牙,却怕一种更隐蔽的敌人——种植体周炎。它就像潜伏在种植牙周围的“隐形杀手”,一旦发作,轻则牙龈红肿出血,重则骨吸收、种植体松动脱落。今天,我们就用通俗的语言,把它的来龙去脉、预警信号和防护秘籍一次讲清。

一、什么是种植体周炎?

种植牙由钛金属根、基台和牙冠三部分组成,周围包裹着牙龈和牙槽骨。所谓种植体周炎,就是种植牙周围的软硬组织发生了炎症。早期阶段叫“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病变仅限于牙龈,症状类似普通牙龈炎:刷牙出血、口腔异味、牙龈颜色暗红。如果此时放任不管,细菌会顺着光滑的种植体表面向下“爬”,触发骨吸收,进入不可逆的种植体周炎阶段,最终出现咀嚼疼痛、种植体摇晃,甚至“一颗好牙”就此报废。

二、为什么会发炎?四大元凶逐个点名

(一)牙菌斑与牙结石——头号元凶。种植牙没有牙周膜,免疫防线弱,菌斑堆积后更容易“长驱直入”。

(二)吸烟——“帮凶”中的战斗机。尼古丁收缩血管,降低局部免疫力,让细菌“安营扎寨”。

(三)全身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免疫抑制剂使用都会让骨代谢“掉链子”,炎症扩散更快。

(四)局部因素——夜磨牙、咬合过重、基台松动、修复体边缘不密合,都会给菌斑“制造死角”,同时把额外机械负荷强加在骨头上,可谓火上浇油。

三、如何早发现?出现这些信号别硬扛

(一)早期预警:刷牙出血、啃苹果留血印、口腔异味加重、牙龈鼓个小包。

(二)进展信号:肉眼可见种植体颈部暴露、牙龈萎缩、咀嚼酸软、对冷热敏感。

(三)晚期红灯:种植体明显晃动、咬合疼痛、牙龈溢脓甚至流脓性分泌物。

一旦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预约种植医生,拍曲面断层或CBCT,测量骨吸收程度,越早干预,保牙概率越高。

四、预防秘籍:把“豪车”开进维修站

种植牙像一辆豪车,跑得快也要勤保养。

(一)居家清洁升级:软毛牙刷+低研磨牙膏,每天早晚各一次;重点清洁种植体颈部,牙线或超级牙线穿引器“环绕式”清洁。

(二)专业维护:每6个月回诊一次,医生会用塑料或碳纤维刮治器清除菌斑结石,避免金属器械刮伤钛表面;同时检查基台螺丝扭力、咬合高度,必要时重新上紧。

(三)生活方式管理:戒烟至少4周;夜磨牙患者定制硬质咬合垫,分散咬合力。

(四)避免暴力操作:不用种植牙开瓶盖、咬坚果、撕包装;参加篮球、拳击等对抗运动时佩戴运动牙套,减少撞击风险。

一句话总结:种植牙不会蛀,但会“发炎”;忽视它,它就可能“离你而去”。每天多花两分钟清洁,每半年花一小时复查,就能让这颗“第三副牙”陪你安心到老。把这篇文章转给身边有种植牙的朋友,早预防,早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