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开放服务 > 科普活动 > 正文

痤疮发生的元凶——痤疮丙酸杆菌

发布日期:2025-03-14    作者:     来源:     点击:

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原称Propionibacterium acnes)是一种主要定植于人类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内的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主要在无氧的环境中生长繁殖。皮肤毛囊深处和皮脂腺是它的“天然家园”。以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油脂)为食。从“守护者”到“引爆者”,痤疮丙酸杆菌的角色取决于皮肤微环境是否平衡。当皮肤环境失衡,它会引发痤疮,导致油矿泛滥(皮脂分泌过剩)。痤疮的发生是皮脂过剩、毛囊堵塞、细菌过度增殖、炎症反应四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在青春期、压力等因素下导致雄激素水平升高,刺激皮脂腺“加班”,分泌过量皮脂。毛囊口的角质细胞异常角化,堵塞了通道,形成“微粉刺”。这个封闭环境内部缺氧,正适合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细菌过度增殖在封闭、食物充足的“温床”里,痤疮丙酸杆菌数量激增分解皮脂:产生具有刺激性的游离脂肪酸,侵蚀毛囊壁。同时触发炎症,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作为“警报”,激活免疫系统,大量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被招募至毛囊,造成红、肿、热、痛的炎性痘痘(丘疹、脓疱)。严重炎症导致毛囊壁破裂,炎症物渗入真皮层,形成更深层、更疼痛的结节和囊肿,极易留下疤痕。

图1痤疮发生机制

目前痤疮的常见治疗方法大致有四类:使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疏通毛囊,纠正异常角化,从根本上破坏细菌的厌氧环境,是粉刺的克星。通过过氧苯甲酰强效杀菌,能直接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并减轻炎症,不易产生耐药性。可外用抗生素(如克林霉素、夫西地酸)来抑制细菌,抗炎,但目前存在耐药性问题,常与过氧苯甲酰联用,以降低耐药风险。口服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多用于中重度炎症,抗炎抗菌。某些酸类成分(水杨酸、果酸)温和剥脱角质,疏通毛孔。异维A酸可用于重度痤疮,能从根源上强效抑制皮脂分泌,效果显著但需医生严密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