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开放服务 > 科普活动 > 正文

你今天使用公筷了吗?

发布日期:2017-09-08    作者:     来源:     点击:

众所周知,筷子起源于具有几千年美食文化的中国,理所当然,使用公筷的这一文明礼仪也最早出现在中国,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已经出现“分餐”而食。“公筷”是专门被用于夹菜的筷子,不用于吃饭,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都以为使用公筷是为了防止同桌吃饭的人将疾病传染给自己,其实这是一种生活误区,多人聚餐时餐桌上使用公筷的最大作用就是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的身上传播出去,减少多种传染病交叉感染的机会,保护他人的健康。

在经“口-口途径”传播、对人体有害的众多传染病当中,大家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可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一系列胃部疾病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螺旋形(似海鸥状)、微需氧、生长条件较为苛刻,是目前已知的能够在胃当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人是唯一的宿主和传染源,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存在于人的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中。据不完全统计,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过HP的感染,而在有些国家几乎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细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人们通常是在幼年时就受到感染,5岁以下达到50%。幽门螺旋杆菌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这种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最差的不良预后就是胃癌,而我们知道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目前我国居民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可达50%以上,长期感染者会发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并且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死亡率的高低呈现平行关系。

所以预防和控制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的胃癌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该细菌主要是通过粪-口和口-口途径传播,可通过共用餐具、水杯、父母经口喂食小孩、亲密接吻、打喷嚏等感染和传播幽门螺杆菌。目前,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社交文化和餐桌文化盛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相约吃顿饭已经可以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去实现,我们由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可知,这样的举动就很有可能随着人们聚餐次数的增多,感染该菌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所以这个时候呼吁使用“公筷”就显的尤为重要了,一个人配两双筷子,两双筷子颜色不一,各有分工,一双取食筷、一双进食筷,这样就可很大程度上预防和减少多种传染病交叉感染的机会。

此前,在“甲肝”“非典”等疫情影响下,虽然使用公筷公勺曾一度复苏,但是随着疫情状况的好转,在强大文化的惯性作用下,民众公筷公勺意识又逐渐淡化。所以在新冠疫情虎视眈眈的今天,无论是为了防疫卫生,还是弘扬中国文明礼仪和传统文化,我们都应该鼓励“分餐制+公筷公勺”, 无疑这是防止幽门螺旋杆菌等病原菌感染的良好生活习惯[1-7]

“胃”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倡导并规范使用公筷!

【参考文献】

1. 分餐历史上溯千年 宋朝皇帝爱用公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2. 有关公筷的历史你了解吗?·澎湃新闻

3. 上海海事大学:公筷公勺,文明用餐我先行·看点快报

4. 一筷一勺见文明!公筷抗疫,绍兴市民如何响应?·绍兴日报-绍兴网

5. 宋朝就有公筷公勺?双枪科技联合《公小筷和公小勺》绘本倡导餐桌新“食尚” ·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大众网

6. 金华日报:“分餐制+公筷公勺”是中国传统文化·浙江师范大学

7. “11.11”=“公筷日”,如何?·光明日报